MILAN SPORTS
MILAN SPORTS
年份搜索:
行业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MILAN SPORTS>MILAN SPORTS>行业新闻

政策解读丨碳足迹管理体系全面推进

发布时间:2024/08/08 11:51:26阅读次数:

2024年6月4日,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十五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碳足迹管理工作部署和分工意见,制定并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该《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旨在推动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增进碳足迹工作国际交流互信,有效应对欧美涉碳贸易壁垒冲击,加快生产和消费绿色低碳转型。

十五部门联袂发布,深化碳足迹管理实施蓝图

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联合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4年6月4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共计十五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意见》到《方案》不仅标志着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从规划迈向实质操作阶段,也凸显了跨部门高效协同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核心作用。此次十五部门的联合行动,不仅展示了国家层面对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与统一部署,也为实现“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石,标志着我国在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主动作为与责任担当。

市场主导,政府领航,碳足迹管理建设新篇章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是《方案》中提到的总体要求之一。《方案》明确了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引导鼓励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碳足迹数据报送、规则制定、标识认证、国际交流等工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造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相比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原则的“全国一盘棋”和“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我国碳足迹体系建设选择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寓意着从碳足迹核算规则制定、数据库建设,到产品碳标识认证贴签等一系列工作中,市场主体可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数智并进”,碳足迹管理步入新时代

此次《方案》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放在碳足迹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当中,提出引导碳足迹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行业、企业率先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试点工作并积极推广。产品碳足迹的分析通常需要采集到从企业一直延伸到上游供应链的数据,高质量、可信赖的数据是保证碳足迹结果可靠的前提。数据质量的管理始终是碳足迹工作中的难题,碳足迹数据需要满足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有效性要求,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被视为提高数据的质量和确保数据安全的有效手段。

2030年前碳足迹建设目标“两步走”

《方案》提出到2027年,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到2030年,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相比于《意见》,本次《方案》在2030年前碳足迹建设目标任务进行了调整,一阶段完成目标从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修改为于2027年出台100个左右。考虑到碳足迹体系是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跨行业、跨学科,且仅数据库的完善就需要数年时间,加之我国目前尚未有成熟的数据库建设标准落地,因此推迟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的落地时间也就在情理之中。并且时间线的推迟反映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所需时间、资源、难度的慎重考量。在确保标准质量“过硬”和切实可行的前提下,给予相关部门和企业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适应这一新体系。同时标准数量的增加意味着覆盖的产品范围更广,管理也将更加全面和精细。

深化“碳标识”分级管理,驱动产业链绿色转型

在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方面,《意见》提到“明确碳标识适用范围、标识式样、认证流程、管理要求等”。《方案》进一步补充:“鼓励探索开展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的产品碳足迹分级评定和管理工作”。分级管理制度将根据企业产品的碳足迹表现进行分级,识别高碳产品和低碳产品,以督促企业更有效地开展以产品碳足迹评价为指标的全产业链减排降碳工作。同时,这一措施还将包括企业碳足迹数据的强制性披露,增加企业操作的透明度,推动行业内良性的环保竞争。通过建立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在消费侧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关注产品的碳排放情况。倒逼企业从低碳技术创新、优化生产管理等手段入手挖掘减排潜力,带动上下游供应商、客户企业完成产业链协同减排,推动企业向碳中和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的实现。

制定标准有重点,数据库建设有先后

《方案》将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相对于《意见》,该《方案》进一步拓展并明确了重点产品范围,更全面地覆盖能源行业、大宗基础原材料和电子电器产品。从“以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等大型消费品”拓展为“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能源行业是我国碳排放大户,碳足迹管理自然也要牵着能源行业的“牛鼻子”,钢铁和电解铝等产品一方面是生产过程碳排放水平较高的产品,另一方面受到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俗称“碳关税”)的管控,锂电池等电子电器产品则受到欧盟《新电池法案》等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约束。生态环境部选择上述产品显然充分考虑了产品所在行业的排放特性,以及我国在产品出海过程中正面临的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体系的挑战。与此同时,《方案》提出鼓励企业机构积极推行探索团体标准,明确所有产品层面的碳足迹标准可以团标先行,边摸索边调整;对实施基础好的团体标准采信再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择优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以激发企业和机构在标准制定中主动性和创新性,加速碳足迹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也将进一步提升团标的权威性和应用范围。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方案》中首先明确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的建设逻辑:“依托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优先聚焦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发布产品碳足迹因子,建立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通过明确统一的数据库建设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各地区和行业在数据收集和流程处理上的差异,确保数据的标准化和一致性,更准确、更高效地支持全国范围内的碳足迹核算工作。其次,数据库建设优先聚焦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是因为这些领域通常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最关键的高排放行业和产品中率先开展碳足迹核算,更易于取得显著的减排效果。

强化政策支持与协同,构建多方参与格局

《方案》明确提出,推动将产品碳足迹要求融入贸易、财政、金融和产业等政策,形成推广产品碳足迹的政策合力。促进产品碳足迹与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环境影响评价等机制的有机衔接,协同推进碳减排。将产品碳足迹要求融入贸易、财政、金融和产业等政策,意味着政府在各个领域均考虑并强调产品碳足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吸引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服务机构等主体的广泛参与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共建,意味着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将具有涉及主体多、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同时在相关任务方面鼓励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参与,努力构建各方联动、共建共担共享的工作格局,体现了对碳足迹工作涉及主体的全覆盖和总动员。产品碳足迹管理叠加碳交易制度协同发展,能够起到双向促进的作用。我国碳配额市场面临扩容,CCER市场已经重启,众多行业和机构参与碳市场的空间较大,碳足迹能够让市场参与主体全面掌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同时在市场准入、配额分配等环节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可能会允许CCER抵消一定比例的范围3排放,以充分发挥产品碳足迹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改造、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达到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逐步拓展碳管理行业纳入范围,扩大碳交易覆盖主体的目的。此外,《方案》相对《意见》还新增了 “鼓励投资机构和评级机构将产品碳足迹纳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及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这是对今年4月,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明确响应,在《指导意见》中官方层面首次明确将ESG纳入信评,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将碳足迹管理与ESG工作进行关联,积极践行ESG是企业获取国际市场认可、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吸引外商投资和优化贸易结构的必然要求。通过这一举措,企业不仅能够在国内市场上获得更多投资和融资机会,还可以在国际市场中展示其环境和社会责任,从而吸引国际投资者的关注。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碳足迹应用场景拓展,消费端牵引形成助力

相比于《意见》对企业从生产端实现自主降碳方式的鼓励,《方案》更倾向于从消费端倒逼产业链实现降碳减排:依托政府和国有企业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引导商场和电商平台等企业主动展示产品碳标识,培养消费者绿色消费习惯,将碳足迹管理要求纳入政府采购标准为企业进行碳足迹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动力。碳足迹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降本增效、提升自身技术与管理水平,更可以塑造企业绿色形象,提升产品在消费者、客户企业、政府采购等环节的竞争力,助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案》鼓励政府率先垂范低碳采购、平台积极引导碳足迹展示与低碳销售、金融机构为披露碳足迹产品提供绿色金融支持,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多维度保障。期待地方政府、各平台企业与金融机构早日出台相关落实细则,为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提供更多动力。

共建“一带一路”碳足迹规则互认,外贸产品成重点

在《方案》中,针对《意见》重点任务八“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进行了详细补充,明确积极应对国际涉碳贸易政策、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对接、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品碳足迹规则交流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个部分内容。涉碳贸易体现了对欧盟碳关税和新电池法等涉碳贸易政策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广,其中第2条提到的要优先发布规则标准的重点产品,就包括碳关税和新电池法已明确管控的出口产品。此外还有多处提到了国际衔接方面的内容,包括跟踪研判国际碳足迹发展趋势、推动规则国际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规则交流互认。明确加强我国碳足迹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国际舞台发声,在国际规则框架下,构建具备自主话语权、符合当下产业发展现状的碳足迹规则标准,参加全球规则制订,才能有力地支撑我国绿色低碳产品“走出去”。要推动“一带一路”国家产品碳足迹规则的互认,鼓励国内专家走出国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碳足迹标准的制定。尤其是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和电子电器等重点外贸产品,这些产品在国内外的发展势头迅猛,对碳足迹的核算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进一步确立和扩大本国的优势,积极参与推动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的制定,在未来的国际碳市场中具备更多的话语权。

强化碳足迹数据质量,数字化技术是关键

《方案》中提到,强化产品碳足迹数据质量。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提升数据监测、采集、存储、核算和校验的可靠性与即时性。数据质量对于碳足迹的分析具有深远的意义。碳足迹通常需要深入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同步关联上下游供应链的生产,需要处理庞大的实际生产数据。一个生产过程可能涉及成百上千中间流和基本流的输入输出,对应原辅料、能源的消耗和主副产品的产生,以及整个生产过程与环境的交互。数据质量影响产品碳足迹计算准确性和可信度。数据质量评估维度包括时间代表性、地理代表性、技术代表性、完整性等。前沿技术的使用是建设大型数据库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提高基础数据的数据质量。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为数据的监测和采集提供便利;大数据技术涵盖了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查询分析等方面的技术,为碳足迹数据库的建设提供基础技术保障;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安全、共享、去中心化的技术方案,有助于实现碳足迹基础数据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

应对策略

企业侧应对策略:

(一)积极响应国家碳足迹管理体系实施方案,有序开展自身碳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夯实采购、生产、分销等全流程数据基础,重视低碳、清洁技术的研发投入,把绿色低碳循环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二)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开展碳足迹管理的试点示范项目,寻找减碳的机会和潜在的成本节约点。重点推进关键产品的碳足迹建模、核算、评价、认证工作,制定企业绿色采购战略,源头优化供应链碳管理,力求在行业内树立示范标杆,以点带面,推动整体碳管理水平的提升。(三)高度重视碳足迹数据的质量,通过引入先进的数据管理工具和技术,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增强企业碳足迹数据的公开透明度,确保数据的可访问性和可验证性,建立完善的质量管控评价体系,为企业的碳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四)积极参与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规则和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PCR)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基于自身在行业内的专业经验,与友商和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细分行业碳足迹标准,通过标准化提升企业碳管理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行业担当。

(五)加快建立企业内部的碳足迹数字化管理系统,搭建完善的行业企业碳足迹数据库。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提升数据监测、采集、存储、核算和校验的可靠性与即时性,提升企业碳足迹管理的效率和精细化水平,实现碳足迹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助力企业全面掌握和优化碳排放情况。(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碳足迹管理在各类应用场景中的实践。深入挖掘碳足迹管理在企业融资、原材料采购、国际涉碳贸易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方面的价值,探索碳足迹管理的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七)加强碳足迹管理相关技术研究,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加强数字技术、节能降碳技术、基于云端的安全技术、碳足迹智能计量器具和低碳专利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新技术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应用,提升企业的整体碳足迹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八)加强对国内外碳足迹管理法规和政策研究,持续研判相关的国际发展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层面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标准制定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国际政策和碳市场动态的快速变化,及时正确地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保障企业出口产品碳足迹信息安全,推动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升企业碳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九)结合企业自身特性,明晰管理重点

中央企业:《方案》强调,需引领行业龙头与大型中央国有企业在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方面扮演领航者角色,发挥其示范与带动效应。尤其是关键行业,更应勇担探路先锋,主动肩负起先行先试的重任,聚焦企业绿色转型的核心区域和低碳技术突破的关键环节,系统规划并实施一系列前沿科技研发项目。与此同时,还要持续构建并完善碳足迹管理的支撑体系,通过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强化供应链的低碳化改造;强化与金融机构及投资机构的绿色金融协同创新合作,利用金融工具激励低碳投资,加速企业绿色转型进程;借力于信息技术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数字化平台的广泛应用;抓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凝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大合力,最终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来源:中国能源报

Copyright © 米兰.体育 (中国) 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870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4447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徐东大街137号能源大厦9-11F传真:027-88300103Designed by Wanhu